:::

Article's Structure

:::

關鍵字搜尋: 類型: 系列:

《副副系列》 -

全宗號1
系列號01
副系列號03
副副系列號013
副副系列名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筆記
使用限制不得作為商業使用,僅提供公開瀏覽、查詢、下載,但不得改變、轉變或改作其著作。
描述-摘要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筆記一篇
描述-目次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筆記 己亥在圖書館講 (甲)講此經之因緣 (一)溯前講彌陀經-{勸生西方淨土-(曾送經像、曾說方法)、[西方三聖應知-(一如來如校長、二菩薩如教訓長、大海眾如教職員)]、今先恭述觀音}-(投託應知其詳、此一講因緣也) (二)觀音與娑婆之緣分-家家觀音、敬而不識-(妙善公主、白蛇傳小說、疑男疑女)、觀音本迹-(過正法明如來、來一切功德山王如來)-(所奉不知應解、此二講因緣也) (三)經應考據-[俗傳-(十句經、高王經、救苦經)-皆偽造]、[真法-(此品出法華流通廿五、法華之尊喻如醍醐、單行由於沮渠蒙遜)]-(大法應別正謬、此三講因緣也)(四)俗多大法小用-法華經之正義-(一大事因緣、開權顯實)、世多泥權忽實-(多求福報、不了生死)、喻如明珠彈雀-(雖有所得、失大得小)-(應明真實體用、此四講因緣也) 總結語接前導歸極樂是將來消灾免難是現在 (五)不勸歸西之疑-[(疑)全品未言極樂(合不勸修往生)、)證)云何由此娑婆(來度應悟所歸)、(考)英譯華遺補入(足證羣經指歸)]-(亦如華嚴導歸、此五講因緣也) (甲)釋題 (一)分析題體-前五字是經題、後八字是品題、此十三字經與品是通義餘別義、七例立名(人法喻,三單三雙具足)、五重玄義(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 (乙)一 釋經題(法喻雙式)釋法-(依文便順序、就義便檢要)五重玄義-釋名-【法-析義(一切事理自體之總代詞)、略言三-心-(眾●、佛〇)-(注)-{正因-[(正因理心,成法身德)、(迷法身德,為苦道)}}、{了因-[(證了因慧心,成般若德)、(迷般若德,為煩惱道)]}、{緣因-{(證緣因善心,成解脫德)、(迷解脫德,為業道)}-(眾、佛)[妙-(三因諸佛證為三德不增眾迷為三道不減、法華前三法隔異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開權顯實實不離權開迹顯本本不離迹、餘如書寫受持讀誦講說禮拜往聽得益)]】、{蓮華-[餘類-(櫻無果如外道、榴多果如凡夫、瓜先果後花如須陀洹、桃先花後果如權菩薩)]、[本體-(花果同時染淨不二處染常淨、為蓮故花喻為實施權從本垂迹、花開蓮現喻開權顯實開迹顯本、花落蓮成喻廢權立實廢迹立本、前法固妙此喻亦妙俱不可思議)]}、[經-(釋名過繁從略、只取法則經常二義)]、[顯體-(實相為體,實相無相無不相,是言性德)]、[明宗-(一乘因果,因果皆實相,即因即果,言修德)]、[論用-(斷疑生信,前十四品為迹門,斷權疑生實信,後十四品為本門,斷近疑生遠信)]、[判教-(第五時,喻醍醐)] (乙)二 釋品題 〇十普門1慈悲2弘誓3修行4斷惑5入法門6神通7方便8說法9供養諸佛10成就眾生 釋名-{[觀世音-(觀是能觀察之智,世音指九界相音-音發於感) 、(此屬寂滅現前,必我法空,生滅滅已-無覆方現)、(寂滅亦名自在,寂滅現前,貴在忽然超越)]、[菩薩-(自他兼利,即上求下化之義)、(等次多,此是性體豎窮橫遍無緣慈悲)] 、[普門-(性體即悲體,性豎窮橫遍,悲亦如之)、(普常遍,門通入之義)、處處池中有明月人人戶內有觀音]、[品-類篇章之意]} (甲)譯者 釋名-(姚秦-別於嬴秦苻秦)、(三藏法師-通經律論者)、(鳩摩羅什-龜茲國人苻秦強取至姚秦始到)、(譯-翻甲地之言語文字成乙地之言語文字是) 〔附據〕前文與本品有關諸點 一、第十一品多寶佛塔擁證法華猶諸護念彌陀 二、第廿四品妙音菩薩品 兩品脈絡-(東方淨光莊嚴世界有妙音菩薩感光來遊、現種種身以法華救眾生苦、應機現身度眾、供二世尊已還到本國、與西觀音多有相似、故啟下品之問) 〇前妙音菩薩品1彼蒙照來事畢去此念應現無來去則不廣與異2彼東沒此現此分身不移則互遺異3彼只弘真此兼攝俗則道俗互真 (甲)釋經長文 科判 (乙)一問答得名所以-丙一當機啟請、『丙二如來備示-【丁一總答、〔丁二別答-{戊一口感免灾難、戊二意感消三毒、[(戊三身感遂二求、戊四能得多福)-己一較量功德]}〕】』 △注釋 觀音圓通在反聞聞自性,即一切旋復謂一根反元,六處解脫。眾生能聞而一心是契理否只是事而力較徵。 (丙一)爾時二義1說法之即時2前品畢時 「無盡意」,悲願不捨,度生盡未來際,世眾業三俱無盡,菩薩願亦無盡。 「從座起至世尊」經家記載三業清淨 (丙二)「苦惱」心身不自由,為苦逼迫,苦海無邊 「聞是…」宿現所聞而已生信 「一心」此意與彌陀經一心同,顯非散慢亂疑 ∴(義)智者求苦之因,斷因則亡果,不加增上緣,不有後禍,現亦輕轉。愚者怨天怨人,益逞姦詐妄求補救,火上加油,既增限量,又伏後殃。稱名思實,轉戾為慈,感應加被,能斷伏種子,喻如以水沃薪。 (戊一)「口感免三灾四難」造業由三處,轉業亦由三處,灾難係苦,苦果必有因種,應知一切苦難,早伏心田。三灾及四難結處,皆係一人而救多人。 外滅三灾四難內離三毒皆賴神力 (戊二)「意感免三毒」三毒雖非苦報,卻是苦因,因必招果故。「婬,癡」貪以婬最,癡謂迷正知見,起邪分別,小事錯亂,大邪正顛倒。(以上係悲與拔苦) (戊三)「女子求男求女」無子四苦,夫棄,餘婦輕,徬人笑,後無託。(有福無德如董卓)(有德無福如晉時王逵)(有福德無智慧如晉惠帝) (略舉福田)-(趣、苦、恩、德) (戊四)「恭敬禮拜…受持」三業起惑(以上慈能與樂) 1六二億菩薩是權乘觀音是古佛垂迹此指果言2諸菩薩各有智願力各有不同觀音獨得圓通本根此指法力言3徧嘗眾水無逾大海一味此就收攝為喻言 (甲)可推六字洪名之功德(一)對諸菩薩眾星之光皆反映於日。(二)對諸佛顯上虛空與無際虛空。(三)觀音亦佛現攝彌陀法海。 (己一)「六十二億…名字」皆現在娑婆垂範化眾菩薩約數。 (戊二補遺) 「婬瞋癡」亦可謂為求前七灾難之因,性本清淨,染後起相,如影片染後射形。 三毒-{婬-[現報(損身喪德國破家亡)、後報(三途)、對治(親穢苦三觀)]-明知故犯(洪承疇)}、{怒-[現報(增疾招禍)、後報(三途)、對治(慈悲觀)]-明知故犯}、{癡-[現報(失一切利益)、後報(墮畜道)、對治(聞思修)]-犯而不知(祖孫運柴)} 三毒害道-[失念入胎(愛缾現形)、火燒功德林(魔計勾瞋)、不明義理(借筏偷笋)] 不思議境-斷之難(截四十里瀑流)、斷之時(證四果羅漢)、一稱觀音聖號(即現心性)、借法華可悟淨土稱名之理 〇科判 問答遊化方便-丙一 當機進問遊化、丙二-如來備示感應-[丁一顯化諸國-(戊一應三聖、戊二應六天、戊三應五人、戊四應四眾、戊五應眾婦、戊六應二童、戊七應十類、戊八應力士)-己一結後勸供]、[丁二答遊娑婆-(戊一能施無畏、戊二能感供養、戊三能修供養)-己二應問結答] △注釋 (丙一)「方便」答於真如之智為般若,此為實,通於善巧之智為方便,此為權,實為利自,權能利他。義謂「方」正之理,「便」利之法。 大乘學人曰菩薩佛果中乘學人曰緣覺辟支果小乘學人曰聲聞阿羅漢果 (丙二丁一之戊一) 「佛身」「辟支佛」「聲聞」此三聖有言果位名者,以其已登聖地之學人,正所期也,實則對菩薩及有學辟支學人,三果聲聞而說,助其各學之期果之成就,各說勝進之法,令菩薩脫隨分法愛證佛果,令緣聲各斷分段生死也。 此三十二應之方便重在度字意謂現同類之身借此因緣使聞佛法或勝進可得修及成就也 應有現未二義謂已是此身及希望此身也若拘一則不圓為來說欣為現說厭也 (戊二)「梵王」「帝釋」為色欲二天之初層。「自在」「大自在」為欲色二天之極層。「天大將軍」為四王之八將。「毘沙門」為四之首。舉此概餘天,隨機說法,先以欲牽也。 (戊三) 「小王」散粟類不同轉輪也。「長者」世臣巨室有德望者。「居士」有德無位之隱士。「宰官」元宰及邑宰等。「婆羅門」愛諸數術,攝衛自居之教。 (戊四)「比丘」四眾等,應分說出家及在家之戒律梵行。 (戊五)「婦女」儒書甚重內政,因家齊而後國治,家國治亂多在女子(法華指掌疏)不言女主,準上王身應有,昔有人問余意如是,既見此疏,始知與古合也。 應以得度四字之義即是得聞佛法機緣成熟之際菩薩於九界平等施化惟障輕者易化障重者當難接受三途眾生是也 第一答三灾四難可曰急難第二答應得度可曰怖畏二者均可畏也常人只畏當前灾難智人始畏後來生死 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觀音赴感無礙如海無堤皆可印故眾生心水被垢如池塘有障故不能應 觀音法性如空氣故得之則生是以無畏徧施供養感而非求受亦非易 無盡意亦大菩薩應守謙比丘戒持金寶菩薩特開為須施故 受而曰愍必有報施故後必多於前也 (戊六) 「童男童女」志樂獨處者,不以歲計。 (戊七)「天龍…」樂離本倫,希趨菩提,惟人道易也。「人非人」王臣長者等外,更有餘人,天龍夜叉等外,更有非人,故以此統收。 (戊八)「執金剛神」即護法之金剛力士。 (丁二戊二) 「法施」義非三施之法布施,法華指掌,「蓋以稱性回向,義同法故」。諦閑法師注略,「法華高會,開權顯實,即事即理,即物即法,是故物供,即是法供也。」 圓瑛法師注「了達三倫體空,不著相故」。以上各有精義,竊附有淺解二,一者「法施」者,為眾求法而施也,二者帶眾栽培福田,而行布施,是依佛法而應為者。下文「愍我等故」一語,其義可知。 (戊二) 「不肯受之」「復白…瓔珞」指掌均有二義,(上)對佛不命受,不敢受故,此一。從頸解受非義,此二。(下)表誠望佛轉致,此一。為眾而受,無傷於義,此二。 (戊三) 「分作二分…佛塔」既為眾受,亦為眾施。 (己一) 「自在神力」一現眾多妙容,救護眾生急難,二能現形誦咒,布施無畏,三破慳感求,四供養佛生。 (甲) 釋偈頌 〇科判 (乙一)偈頌合顯-丙一重問得名所以、【丙二合顯得名遊化-〔丁一顯得名所以、{戊一總標、[戊二別顯-(己一免三灾、己二脫八難)]、戊三總結}〕、[丁二顯遊化方便-(戊一廣顯應化諸國、戊二正顯遊於娑婆)]】 △注釋 (丙二丁一之戊一)「侍多句」「發大句」謂先上求下化,此四即自行化他及上求下化之因地。「諸有」略言三有欲色空,中言九有,欲一四禪四空,廣則二十五有,偈曰,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含。 還著句坡公之改未解四十二章之意還著本人非菩薩之惩也 譬喻經羅漢上不坐視豈菩薩而有加害者 (戊二之己二) 「須彌」妙高,「金剛」,
長圍。「還著於本人」解說雖多,不及四十二章之喻圓也。「蚖蛇蝮蠍」四種釋之,蠍江南甚少見。 無垢光偈贊圓鏡智 悲體戒偈謂智圓三業指起自然功德諍訟偈乃總結灾難怨仇言小與大餘指其間 五音偈是圓映前五觀體 (丁二戊一)「五觀」-【{[「真觀」(空)一切法緣生無性,度苦故,破見思]、 [「清淨觀」(假)一切法有而非實,不起染故,破塵沙]、 [「廣大智慧觀」(中)空有不二,不滯二邊故,破無明]} -自利】、【{[「悲觀」運同體大悲轉拔眾生之苦]、 [「慈觀」運同體大慈轉與眾生之樂]}-利他】 (戊二)五音-「妙音」一音而含眾妙、「觀世音」觀世而現殊說、「梵音」淨心所現能破他障、「海潮音」應求所發不失其時、「勝彼世間音」人天歡喜邪魔震恐 (甲) 總結 功德 〇科判 (乙一)文品獲益-(丙一持地稱揚、丙二時眾發心) △注釋 (丙一)「持地」見寶雲經-十德(十喻)-廣大(能發廣大菩提心故)、眾生依(能與生死眾生作依止故)、無好惡(於諸眾生無撿擇故)、受大雨(承受諸佛大法雨故)、生草木(生長一切諸功德故)、種子所依(菩提種子所依託故)、生眾寶(出生利益眾生法故)、生眾藥(出生對治煩惱法故)、風不動(世間八風所不動故)、獅子吼不驚(聞說深法不驚疑故) 塵銷智圓(丙一)「持地」得名,楞嚴菩薩自陳,我念往昔乃至毘舍浮佛現在世時,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毘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世界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丙二) 「無等等」無有等流之法,與之相等,乃最勝之義「阿槈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之義。 (附)補遺注釋 一偈:「彼」「我」觀音及無盡意之謂,因英文本增多三句,在真觀清淨觀前,有「無盡意菩薩聞佛所說,心中悅服,而說偈曰」 二偈:「諸王」菩薩亦可尊稱曰王,如地藏王,普賢王,金剛王等,及五大明王等。 三偈:「輔翼阿彌陀」為西方三聖,「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義有四,「法」教法聞而不忘,「義」義理持之不失,「咒」依定起咒,持之神驗,除眾灾患,忍實智「忍」持實相不失。 四偈:「常居處」在極樂繼彌陀作佛。 五偈:「化生」四生之一,此從蓮花化生也。 六偈:「照耀最無量」照十方國,攝取眾生。 七偈:「依倚」即皈依之義。 (按)一偈頌將來之果,及利他之果。二偈稱自利之功,及過去之因。三偈說現在之行,及上宏下化。四偈導歸極樂,為門餘大道。 五偈法眾清淨莊嚴。六偈法王慈悲無量。七偈總贊結勸。 (按二)法華指掌注云,此品之偈,乃一隋代之本增入,非什師所譯也,當時什師為何遺繙,而隋繙又不完全,均難考其因,而英文譯自梵文,或不至錯,如何又加入無盡意三句,氣不免有隔,餘則華英大致相同,今日天涯比鄰,求經當不如古時之困,祇有待精通梵文大德,取原本而校之。 據英國學者克爾恩氏。依梵本譯成英文之實法蓮華經。有左列之文三句。又有偈七首。經中國呂碧城居士譯為華文。並加按語曰:「篇末諸偈,讚揚淨土,說明觀世音菩薩居處及來歷,尤見完善,且為蓮宗有力之證,不亞於華嚴之普賢行願品」。云云。 長文三句 此三句按英譯在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句以後表以下諸偈皆為無盡意言是否 無盡意菩薩聞佛所說,心中欣悅,而說偈曰。 偈七首 此七偈列在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後按文氣亦應研究 將來果利他德 彼如是慈悲 一時當成佛 為世除憂患 我心實悅服 自利及過去因 諸王彼為尊 功德富於礦 歷劫勤修行 證道最無上 上宏下化 輔翼阿彌陀 侍立其左右 慧力能總持 禪定成無漏 導歸極樂 至尊阿彌陀 西方有淨土 阿彌撫眾生 是彼常居處 法侶清淨 彼國無女人 惟有諸佛子 身從幻化生 皆坐淨蓮蒂 法王慈悲 至尊阿彌陀 寶座蓮華上 花中放光明 照耀最無量 總結 讚彼功德藏 三界無能比 彼為宇宙師 我輩速依倚
日期類型講述日期
Date1959
著作者李炳南
貢獻者-名稱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
數量單位別Chapter
數量1
出版者青蓮出版社
Topic佛學類_講經類
型式文字
關聯性
數位檔案連結第三冊-講經表解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筆記.pdf
第三冊-講經表解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筆記(打字檔).pdf
典藏單位名稱臺中市佛教蓮社
嵌入語法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