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檢索系統

:::

關鍵字搜尋: 類型: 系列:

《副副系列》 -

全宗號1
系列號01
副系列號03
副副系列號005
副副系列名佛說四十二章經表解
使用限制不得作為商業使用,僅提供公開瀏覽、查詢、下載,但不得改變、轉變或改作其著作。
描述-摘要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述筆記一篇
描述-目次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述筆記 ○講述因緣及特質 (一)此經為入中國之最早者。(二)凡四眾學佛,過去學者必先治此。(三)此非一經,乃係集語,猶後之語錄,經文摘選等。(四)後人雖有疑處,古德仍多提倡,學佛不解此,猶學歷史不知羲農。門外贊毀皆不足取。(五)玄義六成就等例,此不適用,科判亦不採用。 (甲)釋題 「佛」譯為覺,覺有三義-(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能此皆是佛、此專指釋尊(歷史略)] 「說」議論-異阿彌陀經、因非專經故,標出佛說,以明非他 「四十二章」從一代教中,摘其切要,廣該四教,兼收三乘。 「經」-(貫攝徑鏡-皆喻辭)、[(教理、方法)-實質語] (乙) 釋譯者「年代」「起因」「人名」 首序分(一)世尊成道已-(佛道慈悲為首、慈悲度眾為歸)-(世尊成道…至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至而順尊敕) 第一章 (一)出家-(應知-父母允許-[(通)、(權)發大心作人天師]、(應行-四真道行)、(應證-四果) 第二章 (一)欲愛-(身所染著、心所繫者)-種-(世間五欲六塵、世間禪定有為、出世涅槃道等)-皆應斷去 (二)心源-(心之本體、真如實相)-(源)如水不波時、(體)本非有非無、(相)則寂照雙融 (三)佛理-[空假中三諦三觀(淺)、空假中三諦圓觀(深)]-(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斷愛欲-(我執空-達空理-悟生空無為)、(法執空-達假理-悟法空無為)、(俱空-達中理-悟俱空無為) (四)真如無為 ○-(非有非無之體智慧德能本具、故無得無求不繫不結無念無作非修非證) (五)歷位-(非修非證-本來現成)、(性不廢修-斷除無明)、(休不礙性-不增不減)-不歷諸位 第三章 (一)五欲敝明-[(財、色、名)-可除去]、[(食…迦留陀夷事、睡…阿[少*免]樓馱事)-但節制] 第四章 (一)善惡-[性體純淨-(固然無惡、無有為善)-是謂本善、至善、(無為善)]、[純淨性體起用,是(有為善)]、{染後性體名識-[起用善是(有漏善)、起用惡是識自然]} (二)聖道-(世間聖道、出世聖道)-凡心●-(☉世聖心、○出世聖心) (三)惡止-{[止惡是制識-名是(有漏善)]、[制久識自轉-名是(有為善)]、[識轉性自現-名是(無為善)]}-性體-(非修非證、不增不滅) 第五章 (一)取喻-(性如海過如百川,納之則深)、(性如身過如感冒,汗之則去) (二)釋義-(性本純善,惡是客體)、(惡能障性,不得解脫) 第六章(一)釋義-(惡在彼方,惡不在我)、(勿為彼引,自陷惡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善能勝惡,惡難破善) 第七章 (一)云何接受-須自作主不與接受-[與計較是接受(購物論價)、接受永結不解(往還報復)]、愚者接受自他兩害 第八章 (一)誡意-(此章云不受、此章云不加) (二)害賢-[經文皆設譬喻、再舉事證(糞夫汙富翁)] 第九章 (一)識道要-{外-[博學強記(博聞)、喜一切法(愛道)]-屬解(乘急戒緩)}、{內-[擯欲行願(守志)、體會心源(奉道)]-屬行(戒急乘緩)}-須相應-佛斥阿難 千日學教 不如一日學道 人不學道 滴水難消 第十章(一)施道-資生、無畏、法-[三學-(戒、定、慧)]、四益-(示現相好令發菩提心、示現說法令開悟大道、示現化事令護諸法門、名流十方令繫念解脫) 第十一章 (一)小乘見思惑名稱及分別-(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貪、瞋、癡、慢、疑)、[迷理(道理)而起之惑妄曰見惑。迷事(世事)而豈知惑妄曰思惑。 (二)三界見惑-欲-(苦十、集七、滅七、道八(合三二)-(色、空)-[苦九、集六、滅六、道七(合五六)] 共三界為八十八品 (三)九地思惑-[五趣雜居一地(欲界)、四禪分為四地、四空分為四地]-(每一地各有上中下九品、合之成為八十一品) (四)四聖斷惑-(須陀洹-緞三界思惑)、(斯陀含-斷欲界思惑六品)、(阿那含-斷欲界思惑九品)、(阿羅漢-斷三界見思皆盡) (注)於三界迷於四諦,所起之見惑,僅記總數於每數中有十惑之何種,因太煩雜,故不分列,求知大概而已,欲詳可參辭典。 (五)四校修證不同-[「藏」七階修證,觀四諦起四弘誓願,至樹下成道之七階。]、[「通」利鈍菩薩共學諦緣度之謂,鈍但見空,利得中道。]、[「別」有同別二門,與三乘機同一乘法,為同,獨被大機之一乗為別。]、[「圓」十界三千諸法,一如一體,曰圓融,條然具足曰圓滿。即觀三諦於一時。] (六)菩薩果位次第-(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修證比較-(圓初住、別初地、通佛位)-同等 (七)議論-[顯修得有差別(約福田)事]、[達施性應平等(指自心)理-公案-(佛施餓狗、摩詰施乞) 第十二章(一)克難-{知-[(福慧人人可得,但須自求)、(凡是不成,由於畏難)、(環境只能拘束凡夫,不能拘束真發心者)]}、{行-[(有力者盡全力,無力者盡全心)、(逢時者不可失,不逢者思善巧)、(知人者有長,知己多有短)]} 知舉例(愚翁移山) 行舉例(貧女供燈) (二)「貧施難」可施力言心 (三)「富道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四)「覩佛經,值佛世」一古難今易(偈)蔥嶺黯黯雪山寒。墜澗埋沙骨已殘。午夜茅齋香一炷。求經熟與讀經難。二不必等待十六億萬年(經)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 (五) 「忍色,不求,不瞋」受戒可遠 (六)「勢不臨,事無心」了平等,不著相之理可免 (七)「博究,我慢,輕未學」自知無學發慚愧心可到 (八)「平等,不說是非」知眾生皆多劫眷屬未來諸佛 (九)「後五」博究教理,智開能辦 第十三章(一)-(問者指末求本、答則示本得末) 第十四章(一)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用、自淨其意是體…)-淨體真故善 (二)大-(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十方虛空生汝心內如片雲點空)-心是道故大 第十五章(一)力明之要-[(布施、持戒以「忍」為根)、(精進、禪定以「慧」為歸)]-六度畢佛道成 第十六章(一)捨愛見道-(捨三界愛欲,見思惑盡,真諦道可見)、(捨偏真愛欲,塵沙惑盡,俗諦道可見)、(捨果報愛欲,無明惑盡,中諦道可見) 第十七章(一)見道常明-(無明無性,見道即滅)、(千年闇室,一照立明) 第十八章(一)真法無言[無說)本不能解,本云言語道斷,會者近爾,是只許時久體會。]、[(勉說) 「念無念」寂寂醒醒是「行無行」至靜無為是「言無言」不可說是「修無修」一法不受是 第十九章(一)了悟真假-(道以涅槃為究竟、涅槃為真實故、悟葉落花飛須悟天地世界皆同) 第二十章(一)人不識真-(我謂主體,人多迷主,故不見道)、(身實非我,人皆執身,故為妄牽) 第二十一章(一)名欲害大-(因身見惑,造求名業,造業故生後有)、(不但道被名障,幻身亦被名損) 第二十二章(一)斷欲方便-[與前章意連-(財色名食睡五欲稱地獄五根、身命惟食睡餘三可以離)]、先言斷三亦漸引之方便談也 第二十三章(一)家鎖-{妻子(相伴意)-[欲(男女眷屬)、色(味禪)、空(癡定)]}、{舍宅(相依意)-[欲(種種宮殿、色(禪天)、空(空天) ]} 第二十四章(一)愛為墮因-愛欲廣指五欲六塵、{愛為七情之根-[(順)喜懼欲)、(逆)怒哀惡]}、[愛為生死之本-(十二因緣)現在因愛取有]-(愛為情首、色為欲首) 第二十五章(一)眾生死欲-[人為名利死(龍舟競渡)]、[鳥魚為食王(吞鉤入網)]、[螳蛛為色死(雄交雌食)] 第二十六章(一)釋義-(天神)即波旬、(革囊眾穢)九竅不淨觀 第二十七章(一)解喻-(兩岸)生死涅槃、(人取)愛網所纏、(神遮)見網所覆、(洄流)遇障退轉、(腐敗)有漏求報 第二十八章(一)釋義-[(汝意)-見惑]、[(色會)-思惑]-於四諦惑斷,知見皆正 第二十九章(一)慎防女色-(知色為道障上首「賴有一矣」、知自在泥汙生死中、知他迷在輪迴墮落中)-(初遠避、次不染、次悲憫) 第三十章(一)護道-根草塵火道是身-(偈)-(烈火熊熊徧地燒、愚夫擔草樂逍遙、明人也會勤澆水、遠害何如不採樵) 第三十一章(一)斷心之法-[心境互為因果-(境由心造、心因境有)-真心無體-(無心安有境「色」、無心安有造「行」)]、利根作無生觀、鈍根作不淨觀 第三十二章(一)愛無明本-(性迷轉情識-智覆情起)、(貪為三毒一-貪根起愛)-(迷)-(四大為我、六塵為所)-(愛) 第三十三章(一)喻一-[意或怯弱(散亂懈怠)、半路而退(八風退轉)、格鬥而死(誤入歧途)、得勝而還(道果成就)] (二)喻二-[掛鎧出門(戒力)、精進勇銳(定力)、不畏前境(慧力)] 第三十四章(一)理智真感情假-[(初機大菩薩,二年自了義,三年都不幹,四年風吹散)。]、(感情發銳進,理智出有恆) 第三十五章(一)古訓-(「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但有去翳法,別無與明法」) 第三十六章(一)難亦有因-[(一難)須彌垂線下穿針喻、(二難)純善種子熟方得、(三難)從善道攜善種來生者、(四難)須依報因厚「修慧不修福」例、(五難)必須夙具為善根、(六難)舍衞九億人家分信聞不聞三類曾具善根、[(七難)必俱生、分別二惑輕者]、[(八難)必多生具大乘根器者「經訓」寧入地獄,不為羅漢]、(九難)即果 第三十七章(一)舉事證-「僧祇律」比丘二人路渴飲水 第三十八章(一)舉證-「閱微草堂」一則「作善須乘有身時」 (二)舉證-「山東秀才」「早知真有西方路悔不生前向佛門」 (三)念死修道方切- 移後 第三十九章(一)法無實虛-(大小權實,應機設教)、[立掃攝折,應病與藥(子路與冉子問行)]、[今多愚人,妄作)謗法(悟後說者,與不悟效語之咎)] 第四十章(一)釋義-「磨牛」與於千里同,形勞而不出一步。(二)-「心道行」去垢斷惑 第四十一章(一)為了生死修道方切-(梁武帝宴誌公聽戲)  第四十二章(一)自證化眾-(一二兩章等「示轉」說證果道最尊故)、(餘等章同「勸轉」說法化導使修故)、(末一章等「證轉」佛自作如是觀故 (二)釋義-參蕅益大師解 結語與回向
日期類型出版日期
日期2006
著作者李炳南
貢獻者-名稱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
數量單位別
數量1
出版者青蓮出版社
主題佛學類_講經類
型式文字
關聯性
數位檔案連結第三冊-講經表解下-佛說四十二章經表解.pdf
第三冊-講經表解下-佛說四十二章經表解(打字檔).pdf
典藏單位名稱臺中市佛教蓮社
嵌入語法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