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副系列》 -
全宗號 | 1 |
系列號 | 01 |
副系列號 | 13 |
副副系列號 | 003 |
副副系列名 | 聲調舉隅 |
使用限制 | 不得作為商業使用,僅提供公開瀏覽、查詢、下載,但不得改變、轉變或改作其著作。 |
描述-摘要 | 李炳南撰〈聲調舉隅介言〉詩循聲調,唱依樂譜,名雖有岐,其道一也。詩乃唱之精魂,唱乃詩之聲響,樂譜者,高低長短之音,無次則唱譜難立,聲調者,平上去入之字,失粘則詩調不諧。唐代以前,雖無定式,天籟之鳴,輒中律呂,如細求之,知其無定式而有定式,不解古音,自感尋無跡象。怠至有唐,以詩取士,遂達熟成之期,直無法而不備,雖有定規,仍主多變,變不離宗,易可見其榘矱。唐代以後,無新創作,降宋而力乎辭,元而力乎曲,是知不能抗衡。別闢蹊徑者也。然則詩至唐代,可謂集其大成,惟其如是,故能知唐聲調,則可上溯古規堂奧,亦能下賅今體靡遺矣。以聲而論,從嚴則每句各字,必使四聲勻停,從權則各句墜腳,僅使四聲區別可矣。以譜而論,陰陽兩平為平聲,上去入等稱仄聲,為便製譜,皆取符號代之,平聲形盡作『—』,仄聲形盡作「|」。詩體辨古近之分,聲譜舉正變之別,正者其數有量,能指範疇,變者其式無恒,聊述常用而已。初學詩者,必先求學正格,正者正常規則,平易近人。應將其熟讀切記,毫髮無訛,能如是已,然後始言變格。蓋變者,正之所由變也,不解其正,何能言變,既解正矣,不但可以言變,且能自知其變,而能自變。次言變格,變更有句體之不同,句變者,大小借拗之謂也,亦僅限於字聲,其範圍只在一聯之間。體變者,全首調譜更張其序也,因其奇詭,聞者不過數家,非如句變之普,而為有唐詩人所共行者。茲先列正格,次列變格,句變列前,體變列後。 |
描述-目次 | 介言、律絕聲調譜:正格(五絕仄起式第一、五絕平起式第二、五絕仄起首句入韻式第三、五絕平起首句入韻式第四、七絕仄起式第五、七絕平起式第六、七絕仄起首句入韻式第七、七絕平起首句入韻式第八、五律仄起式第九、五律平起式第十、五律仄起首句入韻式第十一、五律平起首句入韻式第十二、七律仄起式第十三、七律平起式第十四、七律仄起首句入韻式第十五、七律平起首句入韻式第十六)、變格﹝(甲句變類(小借式之一第一、小借式之二第二、大借式之一第三、大借式之二第四、大借拗式第五、五仄式之一第六、五仄式之二第七、雙平不補式之一第八、雙平不補式之二第九、閒聲式第十、七言小借式之一第十一、七言小借式之二第十二、七言大借式第十三)、乙體變類(半調重疊式絕句類第一、半調重疊式律類第二、正調嵌含式第三、正調嵌半調式第四、半調疊嵌正調式第五、前闋正調後闋半調疊式第六、異起合璧式第七)、古體聲調譜介言(平韻五古式、二字音節式、三字音節式、平仄承接式、上下取粘式、聲調造句、律絕正格式、律絕變格式、非律絕格式、律句補救式、仄韻五古式、五古換韻式、平韻七古式、仄韻七古式、換韻七古式、二五三平式、長短句式、七古聲調造句)﹞ |
日期類型 | 出版日期 |
日期 | 2006 |
著作者 | 李炳南 |
貢獻者-名稱 |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 |
數量單位別 | 部 |
數量 | 1 |
出版者 | 青蓮出版社 |
主題 | 詩文類 |
型式 | 文字 |
關聯性 | 手稿-詩學研究-聲調舉隅 |
數位檔案連結 | 第十三冊-聲調舉隅.pdf 第十三冊-聲調舉隅 .doc |
典藏單位名稱 | 臺中市佛教蓮社 |
嵌入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