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副系列》 -
全宗號 | 1 |
系列號 | 01 |
副系列號 | 10 |
副副系列號 | 002 |
副副系列名 | 雪廬述學語錄 |
使用限制 | 不得作為商業使用,僅提供公開瀏覽、查詢、下載,但不得改變、轉變或改作其著作。 |
描述-摘要 | 先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平時言談講學,吉光片羽,由弟子徐醒民筆記為短文,有如師言集錦,嘗連載於《明倫月刊》,後遂集為《雪廬述學語錄》。此集仿《論語》體裁,以「師曰」起首,收錄一百九十則,文散不相聯屬,各有簡短標題。內容可分為儒、佛兩類,儒學類共三十四則,述及論語、大學、中庸、禮記、左傳諸經,或品評古人,或就日常處世指點;佛學類共一百五十七則,言及華嚴、般若、淨土等解行之要旨,皆文顯而義深,學者當能信手展閱,掩卷沉思。 (吳毓純編撰 黃潔怡審訂) |
描述-目次 | 法身說法、摧折慢幢、學道立權、三界如夢境、慎勿造業、道場、注書之戒、有恃無恐、祭祀之道、學佛法要、淨宗簡介、念佛斷障、念珠、性相、預知時至、託夢、生處轉熟、金剛指引、了知眾生、業果不空、圓說圓解、九思、道德仁藝、日天子、除疑入道、說時、用功惟在現前、說信、生死海、世出世法、真了生死、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禮不妄悅人、不辭費、禮儀之本、敬字之義、禍患之端、疑事毋質、文學三境、知輕重、念佛妙法、偏去、念終始典于學、性靜、論味、人化物、樂同禮異、大學示要、方便之門、佛力加持、諸佛三昧、圓滿音、見佛聞法、四相、惡知識、善知識、天人合一、中和、時中、三達德、終日不忘彌陀、微塵、世界之義、造境、毛孔世界、須去險心、因地二力、莊嚴世界、清淨世界、轉業、探月、勿造殺業、論財、放下念佛、蝸角石火、自勝為上、行慈勝於事神、人命如流、西方合論修持門選、一與多、擇法、信、願、行、萬修萬人去、法性無生、離念靈知、等流果、水喻真心、因緣生法、二種善根、菩提心燈、世學之偏、信能現佛、諸佛護念、十住位、海印三昧、月光影喻、無量方便、中庸密義、論許由、不見知而不悔、栽培傾覆、自誠明與自明誠、道自道也、須彌山、禪與淨、毗盧遮那、法界藏身、解脫繫縛、七處修學、普供養、十種難法、四諦法、華嚴與淨土、世界相即相入、三種方便、初發心之功德、行佛之行、法器、改過、福報、二次橫超、華藏地理、三世智、諸佛皆同一號、性質之辨、知器授法、四依四不依、證真實際知法平等、名號即法身、觀意十事、戒懼名利、命在呼吸間、華嚴講前開示、華嚴智、世主妙嚴品、身土一如、彌陀經為小華嚴、願力、離障見佛、解脫門、寂靜方便、自所悟處、總持不忘、攀緣、普入、成佛劫數、如來現相品、一切法之理趣、世界成就、淨行品、當願眾生、知家性空、賢首品宗趣、善觀諸法、知法真實、降內外魔、無住無去、萬法無自性、十行品、安受眾苦、三事練磨、精進行、難易之殊、知法界、離癡亂行、覺知魔事、觀察音聲、善現行、善巧慧、無著、願波羅蜜、方便伏惑、無盡善根、修行之階、善法行、真實行、信無生之理、普饒益戒、無悔恨戒、無貪求戒、發心修愧、生熟藏考、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 |
日期類型 | 出版日期 |
日期 | 2006 |
著作者 | 李炳南 |
貢獻者-名稱 |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 |
數量單位別 | 部 |
數量 | 1 |
出版者 | 青蓮出版社 |
主題 | 佛學類_論著類 |
型式 | 文字 |
關聯性 | |
數位檔案連結 | 第十冊-雪廬述學語錄.pdf 第十冊-雪廬述學語錄.doc |
典藏單位名稱 | 臺中市佛教蓮社 |
嵌入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