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卷》 -
全宗號 | 1 |
系列號 | 01 |
副系列號 | 04 |
副副系列號 | 002 |
案卷號 | 010 |
案卷名 | 內典講座之研究 |
使用限制 | 不得作為商業使用,僅提供公開瀏覽、查詢、下載,但不得改變、轉變或改作其著作。 |
描述-摘要 | 內典講座之研究一篇李炳南撰 〈自序〉慨乎今日,烽火障天,瘡痍遍地,殺盜婬妄,猶不悔悛,貪瞋癡慢,益加縱恣,豈止荊棘銅駝,將有乾坤粉碎之巨難隨之。冀消此禍,似非科學有所能為,追窮源本,則不得不求諸人心。然使知羞惡,明是非,陳禍福,析善惡,希其暗室不欺,衾影無愧,因果之說尚矣。但以不涉迷信,合乎理智,而能鞭辟入裡,引發警惕,則又莫佛學若也。故今日留心世道之緇素,竟如雨後春筍,咸起開場說教,是乃興亡有責,當仁不讓,正謂遠契佛懷,近切時弊者也。無論治何學術,均各有其法則,儒家孟軻氏云:「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昧之者,則事或不成。又云:「能使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蓋巧者多見習聞,領悟在心,若無見聞,心何由悟,縱巧有秉賦,始亦須賴乎規矩也。故知徒有善心,而無善術,猶不解泅水而拯溺,既有善心,復有善術,如善司車機就熟道,善術云何,即技巧而又不踰乎規矩之謂也。古人講經,非可率爾,既尊戒相,亦重師承,戒相非本文範疇,暫不涉及,惟師承有關法度,未可漠觀。世間諸學,尚不取閉門造車,而況出世大法,豈容亥豕魯魚。嚴格而論,講必注重修持,由心發言,方有真氣,雖無粲舌,亦能感人。降格以求,則只有採諸技術,意在利眾,無妨從寬。然諸家吐秀競芳,各有學派,初機當本所學,先遵所專。此文所云,乃其通則,不與各家矛盾,且為各家所共依者。目前國際風雲,日益險惡,海上交通,時生梗塞,教下法幢,莫由參禮,故寫此巴人之唱,小作來學津梁,固是下下之法,要以略勝無法也者。各地青年居士,誤聽人言,以予濫竽講席,數十春秋,疑是學者,或有所知,往往跋涉山河,遠來下問,且多不逢,失於延接,甚或時短,未盡其辭,致使良朋失望,中心實皆歉且愧焉。第以經學如海,正慚飲不及瓢,本應藏拙,不當蛙鳴,惟是芻蕘之忱,只為塞責於需者,潛隱多哲,尚冀求教於各方。今覽斯文,不妨作攻玉之頑石,後遇知識,便可代覆瓿之敗綈。中華民國歲次甲午仲夏識於綠川南畔寄漚軒 |
描述-目次 | 自序、甲一經體分析、乙一經題、乙二譯經者、乙三經開三分、乙四文體、乙五科判、乙六名辭典故、甲二施用藝術、乙一講前預備、丙一參考書籍、丙二採取經注、丙三正字辨義、丙四消深益淺、丙五預製圖表、乙二講時措施、丙一開講前引、丙二觀機應變、丙三按段分講、丙四解文釋義、丙五發議喻證、丙六相機守時、丙七講畢結語、乙三威儀須知、丙一講採坐式、丙二正其衣冠、丙三身式舉止、丙四視線所集、丙五音聲運用、乙四身語病忌、丙一上下台亂次序、丙二不時露齒嬉笑、丙三眼容不正視線偏注、丙四說過不顧環境、丙五離題缺欠倫次、丙六聲音失宜言語複滯、丙七不守規定時間停止 |
日期類型 | 出版日期 |
日期 | 2006 |
著作者 | 李炳南 |
貢獻者-名稱 |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 |
數量單位別 | 篇 |
數量 | 1 |
出版者 | 青蓮出版社 |
主題 | 佛學類_論著類 |
型式 | 文字 |
關聯性 | |
數位檔案連結 | 第四冊-大專佛學講座初級教材-內典講座之研究.pdf 第四冊-大專佛學講座初級教材-內典講座之研究.doc |
典藏單位名稱 | 臺中市佛教蓮社 |
嵌入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