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副系列》 -
全宗號 | 1 |
系列號 | 01 |
副系列號 | 03 |
副副系列號 | 018 |
副副系列名 | 八識規矩頌筆記 |
使用限制 | 不得作為商業使用,僅提供公開瀏覽、查詢、下載,但不得改變、轉變或改作其著作。 |
描述-摘要 | 八識規矩頌筆記 四十六年七月述 八識規矩頌略述 (甲)釋題 1.性空說「性空不無,真如無相,真空不空,唯識家多由識言起,不復由性,此只一派也。」2.無始無明說 此無明即是神識,名阿賴耶。3.八識建立 三能變,各各作用,八識分組。4.規矩意 譬喻詞,圓方工具,依之成器。 (乙)頌文章法1.唯識次第 一、依據(境) 二、業用(行) 三、轉依(果) 2.頌文組織 一按四組法二每組三頌,即境行果也。 (丙)前五識頌 1.境是「所」緣2.量是「能」緣3.性言自體4.識惟分別-分別有三「自性」「隨念」「計度」,此五只有「自性」分別,故緣惟性境,第六識有獨頭五俱作用,始起「計度」「隨念」耳。5.識根塵之分別,為十八界。 九地 {無色-[空無邊處(六)、識無邊處(七)、無所有處(八)、非想非非想處(九)]、[色界-離生喜樂地(二)、定生喜樂地(三)、離喜妙樂地(四)、捨念清淨地(五)]、 [欲界-五趣雜居地(一)]} 緣-(空、明、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 眼九、耳八、鼻舌身七 三智-[加行(聞思成慧為性)、根本(證得無相真如)體、後得(證無漏有分別)用] 五受-[(苦、樂)-身]、[(憂、喜)-心]、[捨-二] 招報二業-[引業(引第八受異熟總報)、滿業(牽第八受五趣別報)] 二障-[煩惱障(由我執生)障涅槃、所知障(由法執生)障菩提]-(分別、俱生) 二地-[歡喜初地-(斷分別二障、證一分真實轉依)-名曰見道]、[遠行七地-(住無相觀出過世間二乘道、煩惱永不現行)] 「纏」指二障現行 「眠」指二障種子猶伏藏識 無記-[有覆(自性妄惑隱覆聖道)、無覆(非自性妄惑)] 通情本-[情(見分)、本(本質)] 八識之異-[恆而不審(八)、審而不恆(六)、不恆不審(前五)、亦恆亦審(七)] 性境不從心 獨影惟從見 帶質通情本 性種等隨應 我-(人、法)-不達第八是緣生 是相續 七為意根-(六依而生五復依六、轉染轉淨以斷執為定、七識染前六行善亦染) 平等性智-(由六識聞思而行、由七識淨無執) 隨他業生-(恆起彼地識不同六識起餘界識、依他起性隨七識業力生各界) 解深密經 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為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論諍-離眼識等有別自體(成唯識論)、十理證有(持種,異熟心,趣生,有受,識,生死,緣,依食,滅定心,染淨) 三藏-「能藏」一切當現行之種子、「所藏」受前七熏習所藏處、「我愛執藏」末那執藏 四智菩薩唯識無境-{相違識相智、無所緣識智、自應無倒智、隨三智轉智-[自在者智(變相)、觀察者智(有相)、無分別智(空相)]} 金剛道-(將成佛時起金剛喻定、斷一切所知煩惱種子) 八識三位-[我愛執藏位(名阿賴耶識)-凡學、業果生死相續位(名異熟識)-聖賢、無上轉依最極清淨位(名無垢識)-及果] |
描述-目次 | 釋題、頌文章法、前五識頌、九地、緣、三智、五受、招報二業、二障、二地、無記、通情本、八識之異、七為意根、平等性智、隨他業生、論諍、三藏、四智菩薩唯識無境、金剛道、八識三位 |
日期類型 | 出版日期 |
日期 | 2006 |
著作者 | 李炳南 |
貢獻者-名稱 |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 |
數量單位別 | 篇 |
數量 | 1 |
出版者 | 青蓮出版社 |
主題 | 佛學類_講經類 |
型式 | 文字 |
關聯性 | |
數位檔案連結 | 第三冊-講經表解下-八識規矩頌筆記.pdf 第三冊-講經表解下-八識規矩頌筆記(打字檔).pdf |
典藏單位名稱 | 臺中市佛教蓮社 |
嵌入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