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檢索系統

:::

關鍵字搜尋: 類型: 系列:

《副副系列》 -

全宗號1
系列號01
副系列號02
副副系列號007
副副系列名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筆記
使用限制不得作為商業使用,僅提供公開瀏覽、查詢、下載,但不得改變、轉變或改作其著作。
描述-摘要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筆記一篇
描述-目次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筆記
己亥年夏曆八月在慈光圖書館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筆記 (福)述講經因緣-(眾纏縛苦-苦由迷纏-求解脫)、(佛自在樂、樂由覺現、求證果)-重心解脫 (甲)學佛旨趣-(得解脫-(半解脫天人七生死)、證佛果-(證極果三大阿僧祇)-全解脫 )-均極困難 (乙)淨法之殊-(先得解脫地域(已得六道)-(設喻)、佛果速成大學(不經三祇)、快樂享受公園(無困學苦))-希捨難求易 (丙)經名作介( 此處分-上內容、下因緣)-正-大方廣(性)佛華嚴(修)經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果)普賢行願(因)品 、別-清淨大海眾菩薩經、佛果大學教授講義 (教授講義) 介-因緣、內容 (依此解脫)先成佛後解脫通途先解脫後成佛別途 娑婆如牢枷鎖在身思求解脫蓮邦為善並無枷鎖 防不解脫未斷惑而出三界如假出獄之利 (丁)介紹教授-校長訓教二長己介(明其果後起用)、依次應介各位教授(明其經歷資格)、學生知後應具態度-校外預習、考有把握-大學性質-投入較難、畢業則易、要在預備 詳在經文略 四宏誓願 (德)釋名題 (甲)先釋經題-(大(體)十界共有之心及法離過絕非(體)(中)、方(相)無盡福德智慧豎窮橫遍(量)(空)、廣(用)-多也-森羅萬象差別事理無窮(具)(假)-性德)、((佛(果)自覺圓智慧足覺他圓福德足二足尊)、(華(喻)含實、光淨、微妙、適悅、引果等共十義)、(嚴(功)華喻行為能嚴佛是果為所嚴總相)-修德)此言修之重要非言其法、(經 湧泉、出生、顯示、繩墨、貫穿、攝持等六義) 賢宗釋義多采十種此僅舉花因居喻文也今補下五端莊無染巧成芬馥開敷十義各喻一法繁不備述 果樹雖能果必借花而後成 花時已美觀果後方美味 (乙)次釋品題-(入。以普賢行願證入解脫境界)、(不思議。不證者難思難議)、(解脫境界。解-所作、離障-煩惱、所知境-分別、所知-迷被淨轉即縛、知即轉境是解)、(普賢-「人」如來長子、「法」諸佛因行-略義-果無不極、因終不捨-均得稱之)、(行願。願必起行如鳥雙翼)、(品。此品四十卷此為最後一卷) 昭明太子增常法二義古德又增經典二義為十 事理性相有障不知 此品在祇園所說居般若四時結歸一時 (丙)玄義略舉-(顯禮。「一真法界性具三千」)、(明宗。華嚴海眾導歸極樂)、(論用。拔一切苦與諸佛樂)、(教相。歸第一時喻全味乳) (丁)釋譯經師-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六月起譯、罽賓-今北印度克什米爾、三藏般若-師名般若而精通三藏、奉詔譯-表王臣護法敬以求之非以暴力脅從 六十華嚴東晉佛陀拔馱羅譯八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四十華嚴唐般若譯 (智)釋經長文 (序分)序分在經開首此為全經一品安得再序此就品言相似而已 〇科判 (順古從略下仿此) (甲)結前廣偈-贊佛已畢、結說不盡 ◎釋文 「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八十卷末,有偈云,『塵剎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引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說盡佛功德』。據此偈此已字,乃贊者自己,非將如來功德說盡也。 「善財」福城長者子,為佛弟子,聞文殊說法,依言南行,遍參五十三知識,此品最為當機。 (正宗分) 〇科判 (甲)正說行願-正示行願-正示行願、徵列名數 ◎釋文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此功德言不可盡修之可成,眾生有十大病,修此十大行願,以藥除病,病去身全,猶惑盡性見。 「禮敬諸佛」眾有我慢病,以此治之、獲尊重身益。禮種種之儀,敬中心專誠。諸佛指三世。 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稱贊如來」眾有惡口病,以此治之,獲辯才益。贊修果二地種種。如來究竟覺之真如自在來去。 「廣修供養」眾有貪吝病,以此治之,獲富饒益。財法無畏供品也,各種福田所供也,如是為廣。 一趣田二苦田三思田四德田此見俱舍論 「懺悔業障」眾有邪見癡迷病,以此治之,獲正知解脫益。懺梵語陳露先罪,悔華語改往修來。 「隨喜功德」眾有妒嫉病,以此病之,獲多眷屬益。隨喜隨順歡喜而助之。 「請轉法輪」眾有謗法病,以此治之,獲多聞益。此喻也、輪有多義,今舉其要,有摧毀義破惑也。有圓滿義證菩提也。 侮聖人之言同也 「請佛住世」眾有迷惑歧路病,以此治之,獲福慧雙增益,無究竟即佛,餘如分證、相似、觀行、名字等,及能說法利生者,皆宜請住世間。 「常隨佛學」眾有追逐欲塵,自召纏縛病,以此治之,獲理知清淨益,佛證至果,所歷因行,我常法之。 「恆順眾生」眾有我執病,以此治之、獲正見正念,一切和祥益。不益其苦,順與其樂。 「普皆回向」眾有法執病,以此治之,獲無相益。以前九門,回自向他,名回向眾生,回因向果,名回向諸佛,回事向理,名真如回向。 〇科判 (乙)當機啟請別釋-十願總徵 ◎釋文 「大聖」十地曰聖,等妙為大。〇科判 (丙) 甲禮敬諸佛-牒名禮境、禮因禮相、總結願相 ◎釋文 「法界虛空界」諸緣起相,分齊不雜,名曰法界。虛空即此大空間,虛空界無盡,法界充塞其中,亦無盡也。 此為易解只舉事法界一種 「極微塵」十方三世佛剎,磨為極小之微塵。 一微塵七分為鄰虛塵再分為虛空 「如對目前」禮敬是心,被禮敬是佛,心與境非二,似日之體與光,心與佛及萬物亦如之,注此在此,念茲在茲。 祭如在佛如日無不照不見者自障 「清淨身語意業」中天竺勒那三藏,魏正始年來洛講華嚴經終於席次,曾立七種禮,一「我慢」,二「唱和」,此二非儀。三「恭敬」,此屬於事。四「無相」,五「起用」,六「內觀」,七「實相」,此皆屬於理。唐圭峰法師又增三種,成十種,八「大悲」,九「總攝」,「無盡」。我輩欲行之,可採三八九十等,或單或兼,各量心力。 (三)五體投地捧足殷勤(八)普代眾生懺悔恭敬(九)攝前六門作為一觀(十)禮恆沙佛法界無盡 〇科判 (丙乙)稱讚如來-牒名讚境、讚因讚相、總行願相 讚因如六度滿相讚果如四九說法度眾無量讚往如光破昏迷讚來如教垂萬世 佛自不需贊為益眾贊贊者非自求福為眾啟智故贊甚重也不知讚佛而能讚法便是讚佛經為佛言故 金剛經「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法身如來。轉法輪經「一切智名如正覺名來」報身如來。成實論「成如實到來成正覺」應身如來。 ◎釋文 「甚深勝解現前知見」此上雖無普賢行願數字,乃文從略,例前可知。解與知見,以學力及修持之程度,自有深淺之不同,而稱讚便有切浮之別。必藉普賢行願力,始能臻於深勝也。 「天女微妙舌根」經云,「譬如自在天王,有天綵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上之「各以」,乃對諸佛諸事,收攝一切情與無情之音,接轉變一音。 法報應喻月光影不三不一也 解約見理即見法身之如理智也知約見事即見報化之如量智也二而不二 華封人康衢童子孔子各贊堯即解見不同 〇科判 (丙丙)廣修供養-牒名供境、供具共相-(財、法)-(七種法事、較財功德、釋法重義)、總行願相 佛之法身報身不受供養惟應化身受而今又不見應化只有意想法報如諸侯貢方物與天子盡分紓誠而已 物需四事亦順人知見 ◎釋文 「諸供養具」獻出諸物,養悅佛心,陳設色香,以嚴佛境。「雲」多也,「天」妙也,「山」大也,「海」廣也,皆喻辭。此是以財供養,以力及與觀想二種為之。 「如說修行供養」聞必求解,解必起行,行始止惡不害,作善利眾,淨意解脫,以慰佛心,此是法小供養。 大論能行說為正不正何所說法句經雖誦千言不解何益不如一行欣樂奉修。 「菩薩業菩提心」業指萬行,心指弘願,以上皆法大供養。 「俱胝那由他」俱胝譯億,唐三藏謂是千萬。那由他隋云數千萬。 「迦羅分」折人身一毛,而為百分,盡身毛而計之。 「優波尼沙陀分」近少分,與鄰虛分略同,以上均言積數之多。 「諸如來尊重法故」上求下化,自行化他,皆依於法。 諸佛出世本為利益一切眾生維摩居士常以六度行攝取六蔽眾生是真供養。善法若不勤修便不能利樂眾生。代眾生苦如怖施無畏乃其一端。佛無法不傳,僧無法不繼。 「業障」三障同懺,茲舉中以賅三也。懺除理事雙行,事則依規作法,可除身口二業,理則觀念實相,能除意業,如普賢觀經「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障菩提涅槃之道 今人根鈍心燥難觀實相不輕忽事懺 「自念」即自己覺照,了知現前所受,思維過去未來因果,此惟智者與利根能之,愚者與鈍根,雖告之不信也。 「盡虛空界不能忍受」佛名經云「獨頭無明,為煩惱種,無始受身以來,經無量劫,則劫不可數。一一劫中,受種種身,則身不可數︰於一一身,造種種業,則業不可數。」 以現生為人所作殺業數量推想可知 「悉以清淨三業...一切諸佛菩薩眾前」清淨三業,固屬理懺,尚有二義,此為至恭至敬,方有感通一也。罪福無體相,不觀實相,而契實相二也。至一切佛,則須作觀,或但向彌陀,因彌陀係法界藏身,一即一切也 。 三業不染即是清淨 誠心懺悔俱上段後不復造重下句之結 「住淨戒功德」心住淨功德,則亦虛空不能受,心徧虛空,則淨戒一切功德俱徧滿也。淨三業為理懺,住戒為事懺。 三業亦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假中能清淨便契實相 〇科判 (丙戊)隨喜功德-牒名、隨喜相境、總行願相-如來善、諸趣善、二乘善、菩薩善 消極-不礙、歡喜 積極-協助、利樂 ◎釋文 「為一切智勤修福聚」智指成佛之智,福指六度萬行,是求智固在聞思修,修福亦為助緣也,蓋肯利他,則慈悲生,欲塵淡,我相減,皆能漸除纏蓋故。 學不增不博德不積不厚福不具不廣垢不除智不顯 「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手足」如雪山半偈捨身,救虎餧鷹等,廣如菩薩本行經說。 王得老病捨己濟人拔毒樹化血解毒 「難行苦行」此雖言事,亦括言時,蓋自初發心而歷住行向地,所謂三祇修福慧也。捨一次尚難,而經塵剎之數,豈堪想。淨土法門,不用三祇修福慧,只憑六字出乾坤,當面錯過,真萬分痛心事也。 「所有善根」發心後之難行苦行,成佛後之種種利生,涅槃後之遺留舍利,為眾滅罪增福也。 未成佛自求生善根已成佛使他生善根 「六趣……功德」上三道人皆知之無論已,畜多具常德,鬼在地藏經中多護善人,地獄亦有起善之機,如報恩經發菩提心品所記。「莫愁貧困難為善肯用心身不費鈔 十界恆沙功德聚能知方便一時圓」 先言上聖下凡次言小乘大乘人法功德包無不盡 小乘斷惑功德大乘六度功德羅漢不惱亂眾生菩薩化身化眾 〇科判 (丙己)請轉法輪-牒名請境、請轉之法、總結願相 ◎釋文 「念念有不可說……成等正覺」此分事理,眾生背覺合塵,性迷緣淺故不見,剎念有成而不知,此以事言,發一覺心,即是成佛,眾生心各各互徧,故剎念有成佛者,此以理言也。 「種種方便」說法必因緣和合,此必於六種運用善巧,否則障礙。 「勸請……法轉」請轉略別有三,(一)見他佛為眾說法,(二)不見他佛,對於佛法自有所知,請自心佛為眾說法,(三)不見他眾,為自性眾生說法,念法即是對自說也。總承前文念念相續,請轉法輪,即是上求下化,以上順佛心,下啟眾智,然法多是無請不說,故請說佛眾皆大歡喜也。 除謗法障起慈善根聲聞自度但懺菩薩憫眾故請普施 附參考 義-(輪有四義-圓滿-(輪具轂輻輞 轂「正見,正思維」輻「正語正業正命」輞「正念正定正精進」)、摧壞-(螳螂拒轍,輪能摧之,聖道現前,能摧煩惱)、鎮遏-(即相見道,更起觀行,鎮伏煩惱)、不定-(見道、修道、無學、自證、度他))、(能轉義-展轉傳授,三世佛能所合也) 轉相-示轉「苦迫逼,集招感,滅可證,道可修」、勸轉「應知,應斷.應證,應修」、證轉「我已知斷證修」 〇殷勤之事1佛初成正覺,定中念法甚深,徒施難解無益,默住2復念諸佛常得梵王勸請,遂放光大千3梵王初請,梵王約帝釋同請,梵王異時念魔劇增三請 請類-隨緣請、稱性請-恆悟一切聲如空響緣起無性一一全真無非法界終日聞法是請轉法輪-如來隨一切眾生心行欲樂無量出若干音聲而轉法輪(須令自心稱法,心若不稱亦不聞故)、鳥語由心之喻(子規,提壺) 〇科判 (丙庚)請佛住世-牒名、釋相、總結 ◎釋文 「住世」住現世間,佛本無生滅,以眾生淨垢及有緣無異。 「涅槃」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之謂。有滅度圓寂義。 三涅槃-(性淨圓寂)法爾無缺曰圓,體自真常曰寂。(方便淨圓寂)萬德成滿曰圓,眾累永息曰寂。(應化圓寂)化用周遍曰圓,用息歸體曰寂。(今取此) 四涅槃-(自性)本自清淨,雖在客塵而不染。 (有餘)三乘聖人,雖斷見思,猶餘無明。 (無餘)鈍根羅漢,灰身泯智,餘迹俱寂。 (無住)由大悲不住涅槃,由般若不住生死。(今取此) (注)三涅槃之「應化」,寂有不住意。四涅槃之「無住」,悲有不離意。故可請常住也。 離世間品入涅槃十義 示一切行實無常示一切有非安穩示大涅槃是安穩處無怖畏示無常力不可轉示一切有為不隨心住不自在故示三有皆如幻化不堅牢故示涅槃性究竟堅牢不可壞示一切法不起而有集聚散壞相故三界見惑一欲界思愛一色界思愛一空界思有愛一三界無明一空界之有謂生死 有餘出煩惱障無餘出生死苦無住出所知障 「諸善知識」凡有正知正見,方稱曰善,統指出家在家四眾,末法善知識,為道因緣,雖是凡夫,亦為昏夜明燈,苦海良導。 離世間品十善知識令住菩提心令生善根令行六度令解脫一切法令成熟一切眾生令得決定辯才令不著一切世間令於一切劫修行無厭倦令安住普賢行令入一切佛智四事供養亦是勸住以色身賴養以生存應化似滅法身不滅心境佛現因心即佛萬盆之水盆有月一盆如破一盆無月「我悉勸請」此分事理,事請者自佛至善知識,悉請久住,請其應身也。理請者,佛無生滅,眾生心淨,則佛現住,眾生心垢,即佛滅隱,心淨念佛,即真勸住,此謂法身也。應化事請 法報理請 (附說)佛有六即,一理即,指心性也,勸學佛法,令知自心是佛,即請住世,不學而無知,即涅槃。二名即,已學佛法,知心是佛,不修觀行,即涅槃,勸修觀行,即請住。三觀行即,十信雖修觀行,不行六度萬行,未見自性,即涅槃,勸其修此,即請住。四相似即,三賢行六度,不修加行,即涅槃,勸修加行,轉似成真,即請住。五分證即,登地未圓,仍在涅槃,請彼圓修圓證,即請住。六究竟即,不請住世,即示涅槃。明此則知凡勸人念佛一句,極為請住,亦為事理圓融者也。 〇科判 (丙辛)常隨佛學-牒名、願相-(隨本師(明所學法(明因行、辨果用)、辯能學心)、隨諸佛)、總結 (附說)此下回向-(八願(自利向)、九願(利他向)-別義)、十願(法界向)-普義-(此二科、前七科) ◎釋文 「佛學」一切之因行及果用 因行-上求下化不倒不退、遇苦不惱正稱本願、逢樂不染心念非常 果用-示種種神通變化、處種種種會道場、示現八相 不顛倒起惑不畏懼退轉 「毗盧遮那」譯為遍一切處,即法身佛也。佛三身各有其名,今經未施權,真應不二,故通曰毘盧,他經已施權,多言應身,故分曰釋迦。 「初發心」於諸佛法,甚深難解之中,起念一信,或於甚難能行之中,起一念行,俱名發心。 瓔珞本業經發菩提心起一念現爾時便名信相菩薩 「精進」不雜而專曰精,勇猛不退曰進,其相有三,一披甲,二攝善,三利樂。不退墮,亦不退轉。 「剝皮為紙」可分事理二釋,事釋,出「集一切福德三昧經」,此事,可以警覺,但具正信,賺亦無損。理釋,能觀心身都無實質,詮此義時,契圓理機,二我俱亡,即等析身寫經,經是詮表生解義故。 最勝仙人見山中諸仙之苦行慈求法為魔所賺剝析請說佛偈後感東方三十二佛土外淨明王佛來說是經皮肉完好得大辯才生後生淨明佛土普無垢國 「五類道場」或現作主,或現作伴,不必拘也。 「如是」從因至果。 「念念中」出現品云,「佛子,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一念覺即一佛出世。 信相心一-(「親近善友」,既信佛法,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供養諸佛」財法二供。)、(「修習善根」眾善奉行。)、(「志求勝法」求出三界,證自真如。)、(「心常柔和」不起憤怒,不起侮慢,不拒善法。)、(「遭苦能忍」苦惱逼迫,安然受之,不怨不尤。)、(「慈悲深厚」拔苦與樂,作到究竟曰深,累積曰厚。)、(「深信平等」皆具佛性,性德修德果德,究竟一如。)、(「愛樂大乘」既信菩提,愛而發願,樂而起行。)、「求佛智慧」誓成無上正等正覺,須具一切智。信相心二-(「信」有四,一根本真如,二佛德智,三法益,四僧自他利。)、(「進」信心堅固,勇猛精進,遠離眾苦。)、(「念」即佛法僧戒施天六也,天第一義天,慈悲喜捨。)、(「慧」由不妄分別,抉擇唯識道理,慧解現前,正觀諸法。)、(「定」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戒」三聚淨戒)、(「回向」所有善根,回向大菩提乘。)、(「說法」為人說法,令法廣布。)、(「捨」身命財,煩惱業,普皆捨之。)、(「願」上求下化,一切大菩提願。) 〇科判 (丙壬)恆順眾生-牒名、願相-(正明-明所順境、明能順心)、(徵釋-令如來喜、增大悲心-徵、釋-法、說、喻、明、法、合-正合、重徵、反結、結示) ◎釋文 「恆順」恆長隨順,善巧方便,一切皆如,不逆其心。 「四生」濕依潮濕而生,愛染其氣而來。化生不藉陰陽二氣之緣而生,愛染其處而來,四生之中,天獄化生,鬼具胎化,人畜通四。鬼胎生者,惟羅剎夜叉鬼子母等,餘化生,人今只胎生矣,餘三經有記載。 「種種」色身粗細,形狀豎橫扁圓,相貌美醜,壽量長短,族類貴賤,名號分別所呼,心性智愚,意行善惡,知見邪正。 「病失道夜貧」皆事喻雙關。 (一)開首二句為總(二)四生指生緣(三)四大等指生處(四)色身至名號六句指名色(五)心性至威儀五句指心行(六)衣服下為依報(七)下為補 無色四天(一)空無邊(二)識無邊(三)無所有(四)非想非非想,1為無色2為有想3為無想4為無粗無細 「大悲心」佛體即大悲心,不隨順眾,不合佛體,凡夫與二乘,亦偶起悲,佛菩薩普濟六道,不限劫數,方稱大悲。 「譬如曠野」生死無依,如曠野茫茫,不生善根,如沙磧地。佛菩提法,如大樹王,智慧禪定,如樹枝葉,菩薩依學如樹開花,諸佛證之,如花結果,一切眾生為根,慈悲為水。 (轉)觀智也發大悲心學化生之智所謂智悲雙運始得覺行圓滿。 (附參考) (疏)為隨順眾生種種根性,饒益成就,即利他行。 (理隨順)先反明不順之義,見眾生定有,則異真性,則阻隔難化,非順也,見眾生定無,無即斷滅,亦異真性,還成阻隔,亦非順也,今以普賢願力,普見眾生無非性之緣起,既託真性而現,故無自體,既云現,則幻相歷然,非斷非滅,如鏡現面像,但云無骨肉自體,豈不現面像耶,如此普見眾生,是恆順也。 (沙磧大樹王)樹王之前,本有樹身,不過沙燥無水,不得繁茂,佛菩提法,指眾生本覺智體,謂真性隨諸妄緣,成諸染法。為煩惱覆蔽,無佛菩提之力用,故比沙之樹。樹身喻本覺也。 沙磧中不易有樹今竟有之必有其故 (因於大悲……成等正覺)若說因位中悲願,則通與自他作其果因,具二利故,若佛,及得果不捨因門菩薩,則但與他為因。若從喻,須先明樹身,悟生死中之覺體,就覺心而起悲。若不見樹,遍野虛灌,畢竟不生花果。不悟覺體,遍生死而起悲,但益愛見,畢竟不證菩提。或見樹根不灌,花果不生,或悟覺體不修,菩提不證。 〇科判 (丙癸)普皆回向-牒名、(願相-普收前九、正明回向-眾生、菩提)、總結 普皆收前九門 隨相不隨墮二乘 [大智(依佛取相)、大悲(對眾起用)]-離相(離二顯體)不離墮凡夫 如來藏-(染-諸惡業力、淨-起智力、起悲力)-交爭-凡、聖 回事向理(合真體)心、回因向果(隨假相)佛、回自向他(成大用)眾 ◎釋文 「回向」回轉而收攏,向對一方而送去,使加力成就其事也。大疏云,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為也。回向則一毫之善,遍及法界,故云廣大。 回向乃顯之用三回向其必相資回事向理體也回因向果向也回自向他用也真如依體菩提依相眾生依用大智上求大悲下化離相圓成實是一是三不能分離 「我皆代受」此當有疑,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此義有七,分釋如左。 釋-(「起悲」,發憐憫心,思以拯救,彼受等同我受。)、(「修行」,修諸苦行,後能與物,做增上緣。)、(「留惑」,自留微惑,受有苦身,為他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捨命」,無異方便,令不造業,願自斷命,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報恩經事))、(「由初」,由於出發心時,有願在先,願常處惡趣。)、(「同真」願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是性具,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指體」,菩薩以法界為體,自他不二,眾受即菩薩受。) 以佛事為作功德如超拔等事 以財以法贖救等事 如水味淡糖與連混可加減其味 〇科判 (乙二)結益令知-能成熟一切眾生、能隨順無上菩提、能成滿普賢願海 一得功德二滅罪業三結勝果 ◎釋文 「十種大願」後三即三種回向 〇科判 (乙三)顯經勝德-校量聞經、顯餘眾行-總明法行、廣顯眾德-[通明五果-(增上,等流,異熟,士用,離繫)]、(願行功德-異熟報、士用報、增上報)(別明勝果)以下皆言極樂 增上果者,與所期之果增加力量此力有二一助成二不障 等流果者,善惡因樂苦果等同一事如海水注來而鹹河水注來而淡 異熟果者,其因異時而熟此其一善惡性因得果性為無記 士用果者,大士修因得果以後自有一種力量 離繫果者,能解各煩惱之纏縛如各涅槃是 ◎釋文 「七寶」金,銀,珊瑚,硨磲,瑪瑙,赤珠,摩尼。各經不一,不必拘泥。 「優波尼沙陀分」梵語算數。大論,微細分析至極之言也。 「五無間」一受生,此人死後,如箭之速,即墮地獄。二壽命,在獄一劫,無中夭者,三身形,身在獄中,遍滿全獄,四受苦,一日一夜,萬死萬生,五受報,死已復生,生已復死。此解依諦閑法師採注,尚有其他不同之解。 「心身等病」身病四,水,風,熱,客。客分四(1非分強作,2忘誤墮落,3刀杖瓦石,4鬼魔所著,)心病四,踴躍,恐怖,憂愁,愚癡。 「魔軍……部多」魔指四魔,夜叉捷疾鬼,羅剎食人鬼,鳩槃甕形鬼,毗舍闍啖精氣鬼,部多大身。 「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總有十種,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 開示,八諷誦,九思維,十修習。乃至二字,義攝其餘。 華嚴夜摩天偈流行普遍之由來 「三十二相」百福一相,謂十善具起百思,此其通。如遠離惡口兩舌恚心得四十齒白齊密。自修十善,兼以化人得廣長舌。不隱他德,稱揚其善得白毫。 如不殺有五思謂離殺思勸導思讚美思隨喜思回向思十善亦復如是事之前後各起五十思 (附)賢首大師十門聞教料簡一「捨教師心巧偽誑惑」背教杜撰狂惑自他。二「背教質直苦修無益」盲修瞎煉。三「習教不解以求名利」不解教義傍求名利。四「逐文讀誦直心無益」僅得種福。以上全不可依。五「讀而分解多讀少修」有少許功德。六「博文約義取義專修」。七「得意唯修不復尋言」。以上六七皆頓教之機。八「得旨稱性依教修行」即行解不二。九「持教觀理不滯不著」理即真空。十「理教俱融合為一觀」。此後一門方為究竟。 「一切……無復相隨」一內財,二外財,三世福,萬般帶不去也。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願為心法,非同世財世福之外境。此願必切必真,心與願合,則生此力。萬法唯心,導引其前,即言起是念也。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此本品之重心雖以願王之大仍回向西方其中含義可以深思矣 後「得受記已」一段,殊勝士用報。 前「到已」一段,殊勝異熟報。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一段,殊勝增上報。坐安住不動喻辭。 大經菩薩有十種坐轉輪王坐與十善通故四天王坐於世間自在安立佛法故帝釋坐與眾生為勝主故梵天坐於自他心得自在故師子坐能說法故正法坐以總持力而開示故堅固坐誓願究竟故大慈坐令惡眾等歡喜故大悲坐忍苦不疲厭故金剛坐降伏魔外故 (流通分)〇科判 (甲)勸矚受持-結前勝德、正勸修持、重舉勝德 ◎釋文 「餘無知者」信此大願句,重此信字。受持讀誦乃自修,廣為人說乃化他,自修必化他,願心始大,化他必自修,信心方實。其功德凡夫囿於眼前故不知,二乘不修此,自不深體其旨,雖知不澈,故曰惟有佛知。 「諦受」真實信受,必按次第,至書寫流通,廣說普勸。非然者,自不得謂之諦受,功德雖有,當不如前所稱。 「一念,行願,成就」一念指諦受後,乃至書寫廣說,方各得成就。自有成就,始能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往生。 (慧)釋偈頌 〇科判 (甲)示行願-頌一至七願、{合頌後三願-起合頌文、八九兩頌、[十願別發-受持(二偈)、修行二利(二偈)、成熟眾生(二偈)、不離(二偈)、供養(二偈)、利益(二偈)、轉法輪(三偈)、淨土(二偈)、承事(二偈)、成正覺(三偈)]、總結}、徧同普賢、雙齊二聖、結願回向 ◎釋文 「偈頌」詳說有八種,一孤起,不頌長文。二重頌,為後來令聞。三複頌,未解令解。四廣頌略處申之。五略頌,繁處略之。六結頌,為便記憶。七超頌,在長文前。八追頌,在長文後。若歸納只一二兩種,七與八不過次序耳。中四種皆括於重頌。 中間四種不過重頌之義耳 「一切音聲海」慈舟法師銓為三世間所有聲也。三世間者,一器世間;山河大地鑛植等。二眾生世間;六道有情等。三智正覺世間;具如來大智慧,了覺世出世間之法者。皆以智轉之成讚佛之音。竊謂如以方音,唇舌等發音具,平上等聲,喜悅哀和高低。言語歌曲等釋之亦通。後釋合長文中天女微妙舌根句。 稱贊諸佛 「莊嚴具」慈舟法師銓華表智華,鬘表智網,香表戒定慧,傘表理體,願佛蔭覆眾生。佛本不須受供,不過以嚴佛境引起眾生觀感一也,願此功德迴向眾生俾依音受果二也,去我貪吝成我布施三也。此三偈之不同,一言最勝者,二言最多者,三言廣也。 供養如來 「諸惡業」七支之類,一句指業,二句指惑,三句指造業工器,四句括業惑具時四類。 懺悔業障 「有學無學」有學二乘因地,無學二乘果地。佛與菩薩之文,是大乘之因果地。能隨喜即增功德,且除我慢憍嫉諸煩惱也。 「世間燈」為佛之喻辭,燈能照日月所不被,意取普也。十方說橫遍,最初說豎窮。請轉法輪 「天人師」佛本為九界出現,何以只及天人,以三聖悟深,三途迷重,修羅憍甚,非緊要機。常隨佛學 「無垢無破無穿漏」破輕戒如染垢,猶可以淨,破重戒如破石,不可復合,戒喻浮囊,可乘之渡海,而到彼岸,穿漏則不能渡矣,漏則入生死海。此皆喻辭。 「不忘菩提」忘失菩提心,作諸善事,即是魔業,此經義也。以不發菩提心,即是人天福報之因,能障出世大道,故云魔業。 別發之受持亦名護法願受佛法輪攝佛菩提護諸佛教持諸佛法 別發之修行二利十度六度外方便、願、力智。方便攝化自在願專心樂求不退,力有勝堪能不可屈伏智決斷諸法善能了知別發之不離善固與人同善亦須自求來學而不往教及數斯疏之義 「蓮花日月」此喻是出世間二種解脫也;蓮花不染汙泥,乃世間解脫,不著有相。日月遊行太虛,乃出世解脫,不著空相。住有凡夫,住空二乘,菩薩皆不住也。 「同行者」修道必有伴,以助切磋,否則孤陋寡聞,故趙州八十猶行腳也。 善知識略義。一如雪山生藥草。二如海納流。三如海生重寶。四如火能煉金。五如蓮不著水。六如父母有兒。不離之義,以湯投水,雖消少處,停返成冰。 「惡道苦」此條所云一切惡道,以六凡論,三途為惡道,合十界論,六凡皆惡道,以其皆有苦,皆頭出頭沒也。 「廣大供」行相三大;一心大,二供具大,三福田大。德能三大;一攝功德大,二因大,三時大。初二句指(福田),三句指(供具),四句指(修供心),五六句指(攝功德),七句指(因),八句指(時)。 「所修福智」教化眾生,即得福德,能轉眾不為眾轉,即獲智慧。前三句為不空之因,後一句為不空之果。 「無盡功德藏」如大藥王樹身,似如意寶身,可得是名,藥王樹如意珠,隨處莊嚴世間,救濟眾生。謂獲此者,能拔眾苦,能濟眾貧。如教化眾,令暫見佛,眾即獲福,令暫聞法,即從獲智,皆菩薩而與之,故曰功德藏。 「菩提行」此佛度眾說法也,無時而不演教,顯隱皆有法意。 「修行」菩薩能入能轉,入則上求,轉則下化,故云修行。 「語清淨」,語淨如水,而無障礙。水濯物垢,語去心垢。 「三世……語言海」此指導法輪時,佛不被三際轉,故法通三世,故三世佛於三世轉亦通。 別發之成熟 別願之供養 空幻諸色為無常愛果空是其因涅槃為常果 別願之利益 雪山有藥王數曰善見六根觸之皆淨出現品明佛具十身相一無著二願三業報四持五涅槃六法界七心八三昧九性十如意此即十身之如意 藥樹喻離苦寶珠喻與藥 別願之轉法輪 善巧方便不變本質質變則是被轉矣 「一切劫為一念」劫念圓融也,時圓融,即清淨時,土圓融,即清淨土,清淨即空義,無礙義。澈上澈下,淨如虛空。 此段言無淨土,而有七種淨意,是以歸之。一同體淨,初偈四句一多互入,時中圓融。二明自在淨,二偈前半,如珠圓照,美惡斯現。三因淨,亦常入佛句,因有生依之分,生起因如六度等,依因指鏡智淨識為土所依。四相淨,依因是諸佛境界,種種莊嚴故。後三淨第八句統攝,「如幻」是果淨,「解脫及威力」是受用淨。他本有眷屬字,是眾生住處淨。淨土有三,一常寂光土,二實報土,此復開為二,即自受用與他受用,三變化土。圓鏡智與後得智,成自受用土,平等智與後得智,成他受用土,成所作智,成變化土。常寂土等覺生之,實報土地上菩薩生之,變化土權小及修道凡夫生之。淨土即本偈末之佛境界。 別願之淨土 體離障染名淨 「勝福田」有四:1趣(畜生)2苦(貧困)3恩(父母)4法(三寶)佛為最勝。「四十二章經」飯百惡人,不如一善人,千善人不如一持戒人,萬五戒不如一須陀洹,百萬須坨洹不如一斯陀含,千萬斯陀含不如一阿那含,一億阿那含不如一阿羅漢,十億阿羅漢不如一辟支佛,百億辟支佛不如一三世諸佛,千億三世佛不如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 行相三大-心大(四句)、供具大(三句)、福田大(初二句) 德能三大-攝功德大(五六句)、因大(七句)、時大(八句) 「我皆入」即入二字,攝十玄門之一門也,清涼國師略云,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如大海一滴,味含百川。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秘密隱顯俱成門,如片月澄空,晦明相並。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如兩鏡互照,傳耀相寫,遞出無窮。八託事顯法生解門,如立象豎臂,觸目皆道。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如一夕之夢,翔飛百年。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如北辰所居,眾星同拱,十無前後,舉一全收。 「於一毛端極微中二句」是真實義相互相攝入,如帝網故。地經有三相;一一切相,二真實相,三無量相。此偈初二句真實相,妙有攝入重重,真實即真空,如帝網差別,互相入故。三句無量相,十方種種不同,但由業力,不相障礙。 「我皆深入而嚴淨」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華嚴四祖見梵本「而嚴淨」,為「嚴淨剎」,文較顯而易解,乃謂入於嚴淨之剎,非入而為之嚴淨也。 「究竟佛事示涅槃」此從八相成道說起,示涅槃為最後之究法也。一一皆往親近承事,而曰未來者,以該過現,映次句之三世。前偈指處,後偈指人。 「十二力」澄祖曰,力字居中,較好解,即句上四移下,下三移上也。前九力名業用,後三力結因成果。十二力分釋如後。(一)神通力(自在業),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變化。(二)大乘力(正覺業),以示升天,降母胎,初生,出家,破魔,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等相,故云普門。(三)功德力(實諦業)智行力內滿功德,大慈力普覆而說。(四)大慈力(教化業)與上句合參。(五)勝福力(種種說法業)以勝福力徧淨莊嚴依正二報,收說法之效。(六)智慧力(不斷佛種業)示入涅槃,而不斷菩薩行,能證之智無著,所證之理無依,法性理體為法所依,而不依法。(七)威神力(法輪復住業)種種善巧轉眾,皆定慧方便也。(八)菩提力澄祖至此不注,(九)善業力澄祖亦缺注,慈舟法師則將三四二力不注,從五至九,以實諦業順序下衍。末後三句結因成果,由墔滅煩惱,降伏諸魔,圓滿普賢行願,故得成佛之果。若三句各作一業,即(摧滅煩惱業,降伏魔冤業,普賢勝因業)。 八項示現一降兜率二託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別發之成正覺 「普能嚴淨諸剎海」等,此三偈總結別十願也。歸列於後,初句第八淨土願 二句第三成熟眾生願 三句第七轉法輪願 四句第一受持願 五句第二修行二利願 六句第六利益願 七句第五供養願(第九承事願) 八句第四不離善友願 後一偈第十成正覺願 「如來長子號曰普賢」法界有一真及緣起之別,普賢表緣起法界,然亦不離一真,長表先萬物而生。此處普賢指諸佛成佛之因也。第七句之普賢乃菩薩名稱。 徧同普賢各經長子並不一律法華重智文殊為長子此重行普賢為長子。雙同二聖華嚴三聖同宏此門故映前卷「文殊」文殊表由解發願,普賢表依解起行,合說則文殊表智,普賢表理,理智一如,行願相輔。故云具足文殊智,必有普賢行。 「為得普賢殊勝行」合頌三門回向,分為三科,自十二偈起,即是回向,「回向眾生及佛道」,此總標回向,偈只一首,云眾生及佛,即含真如,以三無差別也。 自四十二偈起,為別願後再回向。「願諸智行悉同彼」,以法普賢回向也。 「隨彼一切常修學」,此別頌迴向,是為因回向也。四十七偈,「為得普賢殊勝行」,此亦只一偈,乃結歸回向,是為果回向也。 〇科判 (乙)顯經功德-超頌勝果-(極樂勝果、行願無盡)、追較聞德、追頌五果 〇釋文 「諸障礙」總括為惑業苦之三障也。苦者報也,如橫死,五陰熾盛,軟強冤家,讐債命債等類。業者所造作也,如所造已畢,果尚未熟,故不曰報,命中捨識,種子而起現行。或造未畢,而有牽掛等類。惑者無明也,如不明事,邪知邪見,雖明雖知,不行不斷等類。此必平素習練,難行能行,難斷能斷,否則臨終首忙足亂,障礙生矣。 一障重不堪有作者二空願畏行者三悲心急切度眾者四功虧命數佈生死者 「往生安樂剎」澄祖謂有四義,一有緣故,二使重心歸一處,三講華嚴不離華嚴,四彌陀即本師故。再據古德所訓,一易生故,二三根普被故,三千經指歸故。 極樂勝果 障礙皆害死去人有生死凡夫知生不知死衛生不衛死謀生不謀死此之所謂偏見而顛倒也。 「圓滿盡無餘」諸惑斷除,神通具足,諸智同圓,一生補處。 「利樂一切眾生界」乘願再來,化身無量。此處言能。 「親睹如來」上云面見彌陀,是接引所見,此處乃花開所見也。 「普利一切眾生界」此處言所。 「我願恆無盡」願總結十大願,十別願,化身俱胝,徧方普利。行願無盡十無盡略為五(虛空世界眾生業煩惱)追較聞德 「經耳生信」眾寶供養施也,經耳渴仰求也,而功德轉勝,以施寶為福因,求菩提為慧因,此功德有異,菩提有自覺意,他覺意,二俱意,功德又有異也。 「惡知識」涅槃經,觀於惡象,嫉惡知識,等無有二。又云,是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又惡知識,壞無量善身心,壞淨身心,壞法身,惡法不障,行願即增上。 一增上果 「勝壽命」是指法身,法身無始無終,西方凡夫人天,亦無量壽,故可名之。 二等流果 「所造極惡」五逆之因,又出家戒五篇,隨犯篇中一條亦同。餘二偈即異熟士用究竟三果也。 「含識」含有知識,而起分別之眾生也。 〇科判 (丙)勸囑受持-結行諸行、重頌勝益、結成回向 〇釋文 「清淨願」即出世願 〇科判(甲)總結-結彰眾喜、歸功佛說-[釋尊印贊、(經家贊功-時眾受持-菩薩、聲聞、眾類)、總彰受行] 〇釋文 「比丘」新云苾蒭,唐言具淨,西國有苾蒭草,有其五德,況佛弟子有五德也。一體性柔軟,如調伏三業,制煩惱不卒暴,柔和語不觸人。二引蔓旁布,如展轉相化,傳燈百千。三香氣遠騰,如戒香襲人,發其道意。四觸身安樂,有患草拂皆悉平復,如自行化他,斷惑住善。五常向日光,如常向如來不緣邪見。通講亦有五義,一怖魔二乞士三淨持戒四淨命五破惡。 「賢劫」大悲經,知有賢人一千同劫成佛,今當第九,彌勒於第十劫中成佛。 「一生補處」據慈恩所解,總有三位,一者一生所繫,上生唯有當來一徧受生所繫也。二最後之身,下生如釋迦初生說偈。三坐道場身,在菩提樹下坐時。若成佛了,非三位攝。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法難聞今已聞,故歡喜得「聞慧」也。信受願解如來真實義,即求「思慧」也。奉行以免如入寶山空手回,即當求「修慧」也。 附記 法轉義合八正道又配三無漏學 毂(慧)正見正思維 輻(成)正語正業正命 輞(定)正念正定正精進 大乘以正見為先此正見屬於慧見正思其所見故次以思維以有正見方能持戒 念是定之學迹以有正念能引生定進即徧策諸行 見思為本輪以毂持故似語業命萬行多端輻似之念定進是正行輞貼地行似之 附記 正覺別願偈十二力 業用-自在業(疾速用遍)、正覺業(普門遍入)、實諦業(智行普修)能 (威神普覆)所 (徧淨莊嚴)果、教化業(無著無依)、種種說法業(定慧方便)、佛種不斷業(普集菩提)、法輪往復業(清淨一切) 成果-(摧滅煩惱)-智、(降伏諸魔)-悲、(圓滿普賢行) 普賢之區別 附記 人法俱稱普賢-[人普賢-道前普賢-資糧位-加行位-曲濟無遺(普)位鄰亞聖(賢)、道中普賢-登地以上-德周法界(普)至善調柔(賢)、道後普賢-已登極果(普)不捨因門(賢)]、[法普賢-體普賢-妙體周徧(普)隨緣成德(賢)、用普賢-一即一切(普)一切即一(賢)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喻一團水銀分之顆顆皆圓合亦如之。永嘉云一性圓融一切性一法徧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共同如來合 附記 善知識十類 知識鑑別-出過世法 如須彌出海、不染世法 如蓮不著水、不受諸惡 如海不受屍、增長白法 如朔月近望、照明法界 如日照天下 知識益處-長諸善根 如雪山藥草、是佛法器 如海納眾流、功德生處 如海出眾寶、淨菩提心 如火煉金質、長菩薩身 如母能育子 庚子夏五月朔圓滿

日期類型講述日期
日期1959
著作者李炳南
貢獻者-名稱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
數量單位別
數量1
出版者青蓮出版社
主題佛學類_講經類
型式文字
關聯性
數位檔案連結第二冊-講經表解上-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筆記.pdf
第二冊-講經表解上-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筆記(打字檔).pdf
典藏單位名稱臺中市佛教蓮社
嵌入語法
cron web_use_log